三论“以史为鉴”
文 \ 安立志
前两篇讨论了“以史为鉴”的逻辑,本文谈的是“以史为鉴”的主体。
自秦以降,皇权专制绵延两千多年,“悲风成阵,荒烟埋恨,碑铭残缺应难认。知他是汉朝君,晋朝臣。”尽管他们“把风云庆会消磨尽,都做了北邙山下尘。”(张养浩《山坡羊·北邙山怀古》)然而,历史就蕴藏在这岁月烟尘之中。秦汉砖瓦,晋唐衣冠,古墓碑铭,残帛断简,历史镜鉴原本不难寻觅。然而,一部中国史,却是走马灯式的王朝循环。帝王将相...
鲁迅与“德””赛”二先生
安立志
主将是谁?
五四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,虽然每人发挥的作用不同,但对他们梁山泊式的排座次也没必要。不过,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仍有某为“总司令”、某为“主将”的称谓,这些称谓显然体现了政治功利,倒不妨听听当事人的评价与介绍。
(陈独秀)
1940年3月蔡元培逝世后,困于贫病中的陈独秀仍然为之撰文——《蔡孑民先生逝世后的感言》,他在文中...
前不久,拙文《鲁迅的“目的手段论”与马基雅维利主义》发出后,得到不少朋友的赞赏与支持,当然也有异议与商榷。成文的商榷,目前只看到宋志坚先生的《鲁迅的“目的手段论”是如何成型的?》笔者从事写作以来,从不主动与人商榷,更不会主动参与论战。对于宋志坚先生的文章,我也只能做点辩护与解释。
宋志坚先生认为,“安立志先生是从几百万字的《鲁迅全集》中找出两小段话,来论证鲁迅的‘目的手段论’的。”...
鲁迅的“目的手段论”与
马基雅维利主义
安立志
经历过全民学哲学的年代,对“三规律、四范畴”印象较深。目的与手段大概也属哲学范畴。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,中外思想家有过许多论述,最典型的就是对于“目的证明手段正确”的主张或否定。鲁迅是这一观点的主张者。
“目的证明手段正确”是否正确,作为一个哲学命题,笔者无力阐述,只是在本人的阅读范围内,列举相关思想家的一些论断进行对比分析。曾...
皇帝一定更爱国吗?
文 \ 安立志
此文下笔前,想到前些年关于宋高宗(赵构)和岳飞谁更爱国的讨论。当时的说法是,在“家天下”体制下,家即是国,国即是家,赵构不会不爱国,岳飞也没有比赵构更爱国的理由。
这样的逻辑中外通用。据说“朕即国家”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名言,不过史学家的论述很严谨,“他并没有说过‘朕即国家’,但他完全相信这一点。”(世界文明史卷八《路易十四》,[美] 杜兰特著,...
“宁赠友邦,不予家奴”之由来
安立志
在中国近代史上,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,众所周知。晚清70年,割地赔款,丧权辱国,反复上演,前者是行为,后者是结果,“宁赠友邦,不予家奴(通常指本国百姓)”,大概算指导方针吧。
(梁启超)
不太熟悉近代史的人们通常认为,“宁赠友邦,不予家奴”是慈禧太后的最高指示,其实不然。笔者俭学,这“八字方针”不载于史籍,近似的说法见于梁启超的《戊戌政变...
慈禧太后杀的那些人
安立志
庚子年流年不利,近代以来几个庚子年都是如此。庚子年后是辛丑年,庚子年大凶,不等于辛丑年大吉; 告别庚子年的“山重水复”,也不意味着辛丑年的“柳暗花明”。庚子年,帝国首都惨遭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蹂躏,辛丑年更惨,《辛丑条约》几乎把大清国拖进殖民地。决策者一步臭棋,致使国权尽失,全民遭殃。
不过,这怪不得别人,慈禧太后本人就是决策者,因果报应而已。镇压了戊戌...
传统复兴的逆操作
安立志
从微信圈看到一幅图片,上有文字称,要在五年内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云云。没有看到这则信息的全文,只就图片上的文字作点解析。
且不管“全面复兴”(是否“全盘西化”的异曲同工)的不留余地,即使“传统文化”这个范畴也是全称概念,由于其中的良莠不齐、鱼龙混杂,其荒谬是显而易见的。或许有人辩称,我们要复兴的是“优秀的传统文化”,不是全称判断,而是特称判断,并不包括辜鸿...
焚书坑儒与统一思想
——鲁迅为秦始皇焚书一辩
安立志
焚书坑儒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。至于秦始皇当初焚了哪些书(哪些书得以幸存)、坑了哪些人(是儒生还是术士),由于年代久远,人们看法不一。后有大人物为之翻案,以致拍马文章多有留存。
翻案归翻案,却没人否定这一事件的真实性。研究这一事件,应当抛开立场与利益的纠葛,从更早的史料来着手。
汉政权是秦朝的终结者,虽有...
鲁迅的“文化偏至”如何偏离民主?
安立志
众所周知,鲁迅的笔很犀利,如匕首,似投枪。但有朋友说,鲁迅作品中至少存在两个“从来没有”,一是他“从来没有”批评过蒋介石,二是他“从来没有”提到过民主。作为鲁迅“资深粉丝”,在我印象里,第一个“从来没有”,我无法反驳,的确没有见过相反的证据。第二个“从来没有”显然不属实。鲁迅是五四时期崛起于文坛的,那是“德先生”刚在中国露脸的时代,他怎...
前不久,写了一篇《胡适力倡容忍 鲁迅坚拒宽恕》,文章贴出后,一位网友立即指摘,“为什么不引证胡适本人所说的那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呢?”这位网友显然认为胡适这句话很关键,只要列出这句话,上文的证据与逻辑自然不攻自破,鲁迅对胡适的讽刺与攻击也就理所当然了。
胡适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呢?老先生(这是我估计的)不惮其烦,竟然在微信群里一字一字抠出来全文列出,“最近(今年二月二十一日)《字林西报》登...
胡适力倡容忍 鲁迅坚拒宽恕
安立志
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。严复对“自由”的诠释是,“初义但云不为外物拘牵而已,无胜义亦无劣义也。”(《群己权界论》,商务印书馆,1981年,页Ⅶ)在中国文化里,“自由”就是“由自”。但自由并非一个人的“自由”,而是所有人的“自由”。严复下面的论述很重要,“但自入群而后,我自由者人亦自由,使无限制约束,便入强权世界,而相冲突。故曰人得自由,而必以...
粉丝心路:鲁迅的神化和扭曲
安立志
1972年冬天,我高中尚未毕业就穿上军装走进军营。此时,由于副统帅的出逃,“浩劫”已是强弩之末。文化市场更加萧条,新华书店的柜台上,文学图书萧条冷落,政治理论类居多,但除了马恩列斯,中国人的著作,有资格成系列发行的,大概只有《毛选》和《鲁迅全集》了。不久书店里又开始大量发行鲁迅作品的单行本。1973年夏季,我随部队到吉林市西北松花江边的孤店子从事军农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