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
2015年04月14日 06:02

歌德晚年谈了些什么?

歌德晚年谈了些什么?

 

歌德晚年谈了些什么?

 

安立志

 

我曾两度邂逅法兰克福,一次是在20034月,在法兰克福机场中转去巴西圣保罗,未曾迈出机场一步,并不算真正到达这座城市。另一次是20096月,到法兰克福访问,曾在罗马广场逗留,曾在欧洲银行留影,也曾在美因河畔漫步。由于当时的关注点不在文化古迹,竟未留意,这里就是世界著名思想家、作家、科学家歌德的故乡。

 

近日读《歌德谈话录》(朱光潜译,人民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13日 05:33

公言论与私言论的宪法保障

公言论与私言论的宪法保障

 

公言论与私言论的宪法保障

 

安立志

 

《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》(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-government[]亚历山大·米克尔约翰著,侯健译,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 月版),是去年从网上买到的。这本薄薄的小册子,书名比较奇怪,封面为《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》,书脊为《论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制》,译作原名为《言论自由与民主自治》。十余年前,这本书能在国内出版已属不易,书名翻译成这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9日 06:13

何种思想更有渗透力?

何种思想更有渗透力?

 

何种思想更有渗透力?

 

安立志

 

按照传统理论,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彼此对立的思想体系,即资本主义体系与社会主义体系。“主义”与“思想”是相通的,资本主义体系中包括资产阶级思想;社会主义体系也包括无产阶级思想。在两种思想对立并存的情况下,比较哪种思想更有渗透力,应以狐狸咬刺猬作比喻。

 

每有领导干部犯错或入狱,总有检讨或悔过,言必称“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”。然而,建国60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8日 06:02

似曾相识的语言体系——读《第三帝国的语言》笔记

似曾相识的语言体系——读《第三帝国的语言》笔记

 

似曾相识的语言体系

——读《第三帝国的语言》笔记

 

 

安立志

 

 

在《红楼梦》第三回,贾宝玉见到从未谋面、初到荣国府的林黛玉,竟然说:“虽然未曾见过她,……心里倒像是旧相认识,恍若远别重逢的一般。”读《第三帝国的语言——一个语言学者的笔记》(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,印芝虹译),回味其中的一些关键词,仿佛也泛出了贾宝玉式的感觉。

 

该书作者维克多·克莱普勒,是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6日 21:58

“天上”哪来的“王城”?

“天上”哪来的“王城”?

 

天上王城巡礼

 

安立志

 

2003年,在非典肆虐的季节,曾有一次南非之行。好望角附近有一座桌山,山顶宛如巨型条桌,俯瞰大西洋海湾和开普敦这座非洲南端的城市。

 

其实,类似桌山这样的地理形态,在沂蒙山区比比皆是。进入鲁中山区腹地,无数桌状山峰,山势崔嵬,奇峰耸立,这些山峰的名字都有一个字——崮。最有名的当然是孟良崮,那是一场著名战役带来的知名度,也是国军整编七十四师的殒命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5日 09:32

庞德如何“篡改”孔子的思想?

庞德如何“篡改”孔子的思想?

 

文化的嫁接

 

安立志

 

嫁接一词是在小学课文《米丘林》里学到的。嫁接似乎只适于植物,动物里异变的骡子、狮虎兽,叫杂交而不称嫁接。至于网络上的“虎头蜂”、“鼠面狮”,只能是电脑拼接。似乎动物与植物也不能嫁接,“冬虫夏草”,绝对不是“冬虫”嫁接在“夏草”上的结果。文化能否嫁接?比如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能否嫁接?有点拿不准。

 

倘要引进外来文化,先把原有的本土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3日 19:33

究竟谁是“人民”?

究竟谁是“人民”?

 

究竟谁是“人民”?

 

安立志

 

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,“人民”这个词,如果说耳熟能详、家喻户晓,都是浪费词汇。抬头可见、触手可及、俯拾即是的都是“人民”,比如,上访要到人民政府,告状要到人民法院,寄信要到人民邮局,看病要到人民医院,到哪里都不能不带人民币。某人死了,“仍然活在人民的心里。”这话有点浮夸。其实,“人民”已经深深印到我们的脑海里。

不过,如果真把自己当成人民,倒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3日 10:02

权力能发出什么声音?

权力能发出什么声音?

 

权力的声音

 

安立志

 

张鸣先生有一篇《只听得懂权力的声音》,评论的是唯权力是从的人们及其行径。我却想起另外一个话题——权力的声音到底什么样,也就是前述的那些人究竟听懂了什么。

 

几位朋友相聚,谈论官场的灰段子。一位与官场接近的朋友,说到这样一则趣事:一位官员,位尊权重,主政一方,惜乎其讲话方言太重,与会人员大多听不懂。不知是什么人,也不知在什么场合(这些因素之于官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2日 08:35

《水浒传》是一部腐败全书

《水浒传》是一部腐败全书

 

《水浒传》是一部腐败全书

 

安立志

 

《水浒传》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,历来说法不一,有人说,《水浒传》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教科书,根据来自毛泽东,包括“宋朝的宋江、方腊”在内的“大小数百次的起义,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,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。”有人说,《水浒传》是一部投降主义的宣言书,根据同样来自毛泽东,“《水浒》这部书,好就好在投降。做反面教材,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。”我却以为,《水浒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4月02日 08:24

关于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几点异议

关于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几点异议

 

关于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几点异议

 

安立志

 

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出处

 

在我国的政治宣传理念中,“落后就要挨打”有着不短的历史。它是爱国主义的励志格言,也是发展经济的动员口号,它是国际压力的凝聚机制,更是外族凌辱的抗争号角。

长期以来,当问到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出处时,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,这是毛主席说的,是毛主席语录。其实不然。如同我国的政治制度、政治理论都是从苏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3月30日 18:07

关于《国际歌》的历史线索

关于《国际歌》的历史线索

 关于《国际歌》的历史线索

 

安立志

 

《国际歌》是“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”(列宁),它又不仅是一首歌,它既是旗帜,也是哲学,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。列宁在其作者逝世25周年时撰写了著名的《欧仁·鲍狄埃》。毛泽东同样重视《国际歌》,在战争年代就曾赋诗,“国际悲歌歌一曲,狂飙为我从天落。”(《蝶恋花》)多年来,虽然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纷繁复杂,但在我国,每逢党和工会的代表大会、庆祝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3月29日 05:39

马克思捍卫新闻出版自由

马克思捍卫新闻出版自由

 

马克思捍卫新闻出版自由

 

安立志

 

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、金钱时代,也是欲望时代、浮躁时代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读马列原著这样的话题已经少人关注了。“文革”时毛泽东号召通读马列六本书,改革中邓小平提出“老祖宗不能丢”。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,马克思主义是载入宪法的。这里的“老祖宗”,不是伏羲女娲,不是炎黄二帝,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两位德国人——卡尔·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·恩格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3月26日 06:01

观察《沁园春·雪》笔战的一个视角

观察《沁园春·雪》笔战的一个视角

 

观察《沁园春·雪》笔战的一个视角

 

安立志

 

1936126日,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,到达华北前线准备对日作战。25日清晨,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袁家沟休整。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,使这一带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。27日,毛泽东挥毫疾书,写下了一首气吞山河的词作——《沁园春·雪》:

 

  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山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3月25日 19:06

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冲突——康熙历狱阴影

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冲突——康熙历狱阴影

 

康熙历狱阴影

 

安立志

杨光先

 

近年来,不时接到告诫,要警惕“全盘西化”。其实,在中国史上,早已有过两次“全盘西化”的经历,一次是东汉末年的佛教东进,一次是五四之后的马列西来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两次“全盘西化”,并非对方的强加与侵入,都是国人自主选择与引进的结果。

 

夹在这两次“全盘”之间,明清之际耶稣与科技进入中国未及“半盘”,却遇到顽强阻击。佛教东进虽也遭遇“三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3月24日 19:22

权力像老虎还是像鳄鱼?

权力像老虎还是像鳄鱼?

 

丑恶的权力

 

安立志

 

“权力什么样”?是一个“象征性”问题,即什么事物的外貌与权力的形象比较近似。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。

 

这要看权力对谁而言,对掌权者即权势者自己而言,权力如同鸦片,鸦片是有形的权力,权力是无形的鸦片,一旦掌握权力,如同染上鸦片瘾,欲戒不能,欲罢不忍,辗转反侧,难以割舍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样说,“权力是最好的春药”。英国学者罗素则指出,“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3月23日 19:38

“特殊国情”论争简史

“特殊国情”论争简史

 

“特殊国情”论争简史

 

安立志

 

总体上讲,动辄强调“国情”(确切地讲是强调“国情特殊”)是中国近代以来遭遇的新问题。“国情”问题只有在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与碰撞中才会产生,在讨论国内事务时从来不需考虑“国情”;“国情”问题只有在外强我弱的情况下才会产生,雄汉盛唐的年代从来不会顾虑“国情”;“国情”问题只有在引进外国事物时才会产生,“国情”问题滥觞于战国赵武灵王的“胡服骑射”。...

阅读全文>>
2015年03月23日 19:34

别了,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

别了,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

 

别了,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

 

安立志

 

谁是“人类灵魂工程师”,不言而喻。教师之所以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,正是因为教师是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几十年来都是这样宣传和教育的。社会上的人们,每每对教师寄予美好的期许,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(唐·李商隐《无题》),作为教师的写照尽人皆知。但在我们国家,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作为对教师的尊称,带有鲜明的制度特征与国情特征。...

阅读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