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天上王城巡礼

 

安立志

 

2003年,在非典肆虐的季节,曾有一次南非之行。好望角附近有一座桌山,山顶宛如巨型条桌,俯瞰大西洋海湾和开普敦这座非洲南端的城市。

 

其实,类似桌山这样的地理形态,在沂蒙山区比比皆是。进入鲁中山区腹地,无数桌状山峰,山势崔嵬,奇峰耸立,这些山峰的名字都有一个字——崮。最有名的当然是孟良崮,那是一场著名战役带来的知名度,也是国军整编七十四师的殒命之地。当年陈毅元帅征战山东,戎马倥偬,曾赋一阕《如梦令》:“临沂蒙阴新泰,路转峰回石怪。一片好风光,七十二崮堪爱。堪爱、堪爱蒋军进攻必败。”当地人称,沂蒙七十二崮,其实远不止此数。崮是指四周陡峭、山顶平缓的山峰。崮的顶部平坦开阔如同桌面,峰巅四周峭壁直立仿佛刀劈,峭壁之下坡度则由陡到缓。远远望去,这些崮如同一座座远古的城堡。地质专家称,沂蒙山区的崮是继喀斯特、张家界、嶂石岩、丹霞之后我国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。央视“地理·中国”曾以两期《崮乡探奇》予以揭示。

 

一个麦田泛黄、水杏正熟的五月,笔者应邀给国家民航总局的工会干部培训班讲课,培训班在沂水县举办,有幸与学员们一起登上纪王崮。纪王崮东南距沂水县城40公里,地处沂水、沂源、蒙阴三县交界,海拔577米,崮顶约4平方公里,是唯一一座有人居住的崮,人称“沂蒙第一崮”。纪王崮地貌奇特,山势陡峭,雄奇峻伟,崮顶峭壁约高20-30米,周长十余里。从空中俯瞰,纪王崮大体呈东南、西北走向,东南微翘,中部起伏,西北渐起,如同一柄平卧在群山 中的硕大无朋的绿色如意。

 

纪王崮得名于一个古老传说。春秋早期,山东半岛中北部有一诸侯国,名曰纪国,都城旧址位于今寿光县之纪台镇。当年,周桓王失政,天下大乱,诸侯纵横捭阖,攻掠杀伐。齐国作为西部邻国,国力强大,对纪国构成威胁。齐僖公出于扩张的需要,借口早年纪侯在周王面前讲齐国坏话,导致齐哀公被烹杀,从而视纪国为世仇。齐国的说法并非蓄意挑衅,史书确有记载:“哀公时,纪侯谮之周,周烹哀公……”(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,1963年,P1481)直到其子齐襄公当政,也就是那位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的齐国君主(同上,P1483),终于报了这一“谮”之仇。公元前693年,齐国吞并了纪国郱、鄑、三邑(《春秋左传注》,中华书局,1981年,P156);两年后,尽管纪侯之弟主动为齐附庸,并献上邑即纪国半壁江山(同上,P160),齐国仍然对纪国大兵压境;公元前690年,纪侯为避齐锋芒,迫不得已,带领臣僚眷属弃国逃亡,“纪侯大去其国,违齐难也。”(同上,P165)何谓“大去其国”?《春秋公羊传译注》一语道破实质:“‘大去’者何?灭也。孰灭之?齐灭之。”(中华书局,2010年,P112)国虽灭人未亡,只不过去向不明。不过,一般史家对齐灭纪不以“复仇”视之,大多从诸侯间的兼并来考察。

 

纪国君臣此次去国,山长水远,去路茫茫,成了不解之谜。想不到,2700年之后,挖掘机一铲下去,竟然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。据中新社报道,2012116日,几名工人在纪王崮顶施工,挖出了青铜器。后经考古发掘,这座古墓规模较大,结构独特,规格较高,重要的是未被盗掘,从而出土了大量的、成组的青铜器和精美玉器。在海拔500多米的崮顶发现春秋时期国君级别的古墓极为罕见。专家考证,此墓正是当年去向不明的纪侯的陵墓,从而证明了分别撰于清康熙十一年与道光七年的《沂水县志》关于纪王崮“巅平阔,可容万人,相传纪侯去国居此”;“相传纪子大去其国居此”两条记录,“相传”不虚。CCTV“发现”栏目于201411月连续播出三集《天上王陵》,全面介绍了纪王崮的考古过程。这项成果也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从此,纪王崮不再是传说,无论出于文化还是旅游的考虑,当地的规划和广告,把纪王崮改称天上王城,已是有根有据。

 

景区带有初步开发的痕迹。从停车场出发,向山上攀登,刚进景区就看到一处“石抱树”。青石坚硬,树干顽强,一棵树冠巨大的枫杨挣裂石缝,历经上千年,竟致石树一色,树石一体,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。因此树位于山口,人们视为纪王崮的迎宾树。拾级而上,石阶宛如“云梯”,一侧是悬崖壁立,一边是千丈深渊,倘非栈道栏杆,令人不寒而栗。攀登过半,在裸露的钟乳石旁,见一“藏君洞”。传说纪王曾在此洞避险,饥寒交迫之际,侍卫报告,上面崖壁可以登顶。这一意外发现,促使纪侯作出一个重大抉择。山顶不仅有可饮之水,可耕之田,而且在军事上易守难攻。纪侯决心以此作为“反齐复国”的根据地。于是苦心经营,励精图治,建城筑垒,训练士卒,在崮顶之上建起了一座新的王城。然而,历史从不钟情失败者,历史也从来不由失败者来书写。不知经过几度夏雨冬雪,几番春花秋月,这个当年的小国之君,陵墓尚未竣工,不知何时竟然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之中。

 

纪王崮半山有一处深约30公分的裂痕,人称“关公试刀石”。试刀石旁,一块巨石,拔地而起,状若关公,气势凛然。这样的传说姑妄听之,关公何曾到过沂蒙山区?当地人说,攀登纪王崮,有六道山门,曰凳子门、坷拉门、朝阳门、塔子门、走马门、雁愁门。六道山门唯南门——朝阳门较易攀登,且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,其他山门更其险峻,从雁愁门的名称可想而知。攀上崮顶,抬头触天,伸手抚云,万千气象,尽收眼底。四周的锥子崮、东汉崮、歪头崮、透明崮等26个崮峰,竞险争雄,相映成趣。有人说,纪王崮可以三字概括,所谓秀、奇、美,我以为不确,应为奇、秀、险三字。

 

崮顶之上,一湾碧水,令人心旷神怡,须知这是在海拔577米的山顶之上啊!这天池之水,主要源于天水(雨水)和地水(泉水)。绕过天池边的巨石阵,不远处正是纪王崮一号墓的发掘现场。2012417日,山东省、临沂市、沂水县三级联合举行考古新闻发布会。因此,此次纪王崮之行,距发布会不过月余,古墓发掘正在进行,围档之外,有武警站岗,游客人等自然不得靠近。看不到发掘现场的青铜器,崮顶仍有一些传说中的古代遗存,如擂鼓台、胭脂泉、旗杆座、废城垣等等。当然,崮顶建筑也有今人为发展旅游而兴建的纪元台、点兵场之类。而且我们一行也直接观看了一场纪王祭天与纪王点兵的表演,不过后者不伦不类,春秋之际只有兵车作战,战国后期,赵武灵王才引进骑射战法。

 

据说,纪王崮顶居住着719口人。每当晨夕,炊烟缕缕,人们极易想起唐人“白云生处有人家”的优美诗句。这里遗留了崮顶人家原有的生活风貌,存续了沂蒙山民素朴的生活习俗。村民们最早迎来日出,最后送走晚霞,和蓝天作伴,与白云为伍,真可谓“天上人家”。许多民居,经过旅游规划与设计,铁匠、木匠、酒坊、油坊,一应俱全,似已成为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“世外桃源”。村里的主席像、大队、马灯、算盘、石磨、石碾等旧物,让人想起那个并不久远的动乱年代。不经意间,看到一块碑石上的“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崮上人家饮水工程”的中外文字,时间竟在19885月。更有意思的是,不仅看到了久违多年的粉皮制作,还可现场参与烙煎饼。

 

“往事越千年”。几度繁华,几度衰亡。游人们看的不是纪侯落败的弃国逃亡,不是亡国之君的僻居山隅,不是政客失利的垂死挣扎。从祭天仪式到纪王点兵,可以看出所有旅游参与者的心态,人们感兴趣的只是王权的威严,王位的奢华,王师的英武。然而,历史并非如此模样。天上王城如果是一部书,那么,它记录的只是2700年前的一段末路与悲怆。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安立志

安立志

377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安立志,杂文时评作家,偏爱文史。在境内外发表杂文作品上千篇,国内获奖数十次。本人作品曾被选入冀教版、北师大版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、并被广泛收入《中华杂文百年精华》、《百年百篇经典杂文》、《杂文三百篇》、《中国新文学大系》等近百种杂文集。曾为多家媒体专栏作家,出版《贞观政要与领导艺术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、《崎岖中国(上、下)》(中国言实出版社)、《薛蟠的文学观》(商务印书馆)、《中国杂文(百部)•安立志卷》多部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