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建社会的统治者,对于社会的管理,并不总是压榨与剥削;对于百姓的教化,并不总是强迫与威逼。“劝民惜钱”总比“逼民致富”更值得肯定。中国之所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,总有其值得发扬、值得继承之处,如其不然,5000个春秋,岂不成了悠悠长夜。《劝民惜钱歌》只是其中一例。
这首歌的作者蒋攸铦 (1766—1830年),字颖芳,号砺堂,曾在江西、云南、江苏、两广等地任职。任内严于治盗,举劾严明,吏皆用命,深受嘉庆皇帝器重。嘉庆二十二年(1817年),调四川总督,禁乡村设炉制兵刃,禁派捐累民;重修文翁石室,兴学育人;以义仓租息作为都江堰每年的维修费用。这首《劝民惜钱歌》,是蒋在四川总督任上编写的。
社会的道德建设,是一个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过程,不是任何急功近利、好大喜功的政治运动、教化活动所能立竿见影的。这首《劝民惜钱歌》并不反映清王朝实施的社会政策,也不涉及清政府开展的政治运动,似乎倒是蒋攸铦先生致力于经常性思想教育,努力构建道德社会的充分证据。这可看作蒋先生采用口耳相传、耳濡目染的形式,通过浸润而非灌输的途径,对百姓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尝试。这首《劝民惜钱歌》,有点类似当今的《乡规民约》和《公民读本》,没有高屋建瓴、高头讲章式的政治内容,没有大轰大嗡、雨过草湿的教育活动,而是从日常的、基本的民众生活入手,以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,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,以告诫世人,匡正世风。
这首歌的体裁很别致,它以人钱对话的形式,明白晓畅的语言,首先揭示了钱的负面作用,在这一点上,倒是与晋代的《钱神论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钱,你不似明镜,不似金丹,倒有些势力威权!能使人搬天揭地,能使人平地登天,能使人顷刻为业,能使人陆地成仙,能使人到处逍遥,能使人不第为官,能使人颠倒是非,能使人痴汉作言。因此上,人人爱,个个贪!
蒋先生是政府官员,不是经济学家,他不必从学理的角度阐述货币之于经济运行的大道理,他只从世俗生活中的各种弊端着手,揭示出钱已经异化了的社会本质。作为普通百姓的生存本能,如何挣钱,如何花钱,如同如何种地、如何打鱼一样,其实是不需要官府教导和干预的,对于世风的校正,道德的教化,俗弊的清除,官府的职责是,应在引导、劝试、督导、规范方面下功夫,而不必巨细靡遗、越俎代庖,或者罔顾民意、耳提面命。
正因为钱的功能已经异化,因此,才会发生人们对钱的不当追求。如果说他开始直接指斥的是钱,那么,接下来,人已经成为他笔下的主要批评对象了。常识告诉人们,钱无所谓好坏、善恶,端在于人们对它的取予与使用。“钱神论”也好,“钱鬼论”也罢,只有人才是钱的主体,实际上,下面这些恶俗丑行,都是人之所为。
人为你昧灭天理,人为你用尽机关,人为你败坏纲常,人为你冷炭生烟,人为你忘却廉耻,人为你无故生端,人为你舍死丧命,人为你平空作颠,人为你天涯遍走,人为你昼夜不眠!
正因为“有钱能使鬼推磨,有钱能使坟生烟”,因此,人们才会对钱趋之若鹜,舍命追逐。其实,种种社会弊端,皆人为钱而起,非钱因人而生,因此,只能问责于人,而不应怪罪于钱。在这一段,蒋攸铦先生表面上质问、谴责的是钱,而其实,质问、谴责的却是人。这就是为什么这首歌题为“劝民惜钱歌”,而不叫“劝钱惜民歌”的道理所在。
的确,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钱,但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用钱买到的。世风的净化、人心的敦厚、道德的升华,人的因素才是内因,钱不过是外在因素。蒋攸铦先生最后一段称:
钱!人人被你颠连,出言你为首,兴败你为先,成也是你,败也是你,到而今只你机关!你去我不烦,你来我不欢,免被你颠神乱志、废寝忘餐!
这段话很精彩。对这些话的理解,显然不能囿于纸面字义。究其实质,蒋攸铦先生如果不是囿于缺乏辩证法的局限性,那就是反语相讥的讽喻之术和文学技巧了。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