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提到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的大明湖,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西子湖,可谓人尽皆知。而当我置身瑞士的琉森湖畔,才感到异样的湖山景色。
琉森湖也叫“四森林州湖”,位于瑞士中部小城卢塞恩(旧译琉森)城区的南部。湖光常同山色相衬,山色总与湖光并美。设若西子湖边没有孤山,大明湖畔没有千佛山,无疑是天然的缺憾。琉森湖更是如此,卢塞恩的市民们,在购物逛街之余,目光一瞥,能看到琉森湖的一池鸥鹭;举头一望,即可见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。不能不说是天工开物的特意眷顾。
琉森湖比西子湖、大明湖大了不知凡几,其湖岸线崎岖蜿蜒,不能以方圆来统计。琉森湖荡漾在阿尔卑斯山的峡谷之中,最长39公里,最宽3公里,湖面有114平方公里。最深处达214米。恬静、美丽的卢塞恩城,被罗伊斯河分为新老两个城区,湖边耸立着瑞吉山和皮拉图斯山两座积雪的山峰。雄伟峻峭的雪峰,湛蓝如镜的湖面,挺拔幽深的杉林,湍急见底的溪流,为城市平添了一派绝无仅有的奇异景观。
大巴停在湖边,一行人走过斑马线到对面码头乘船。候船间隙,几只天鹅缓缓游到岸边,甚至蹒跚上岸,盯着游客手中的食物,期待的眼神,令人怜香惜玉。这大约是一些不守规矩的游人给天鹅们养成的不良习惯。正是由于这些“天使”,琉森湖遂有了“天鹅湖”这个别名。
游船向湖心驶去。在我的直觉里,琉森湖没有北宋范仲淹“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”,“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”的豪放,当然也不似明人袁宏道“山色如娥,花光如颊,温风如酒,波纹如绫”的矫情,倒有南宋状元张孝祥“玉鉴琼田三万顷,着我扁舟一叶”的几分韵致。
天晴日暖,水波不兴。顺着下午的阳光向东望去,著名的霍夫教堂耸立在湖边,哥特式双塔体现了独特的异域风景。这座初建于八世纪、改建于十四世纪的教堂,寄放着卢塞恩市民的精神与心灵,两个高高耸立的尖顶直刺云霄,是在聆听上帝的福音,还是传导信徒的忏悔?
回过头来,就是久负盛名的卡佩尔廊桥(亦称教堂桥),它是卢塞恩的地标。这座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,建于1333年,长约200公尺,横跨在穿湖而过的罗伊斯河上。桥栏外侧点缀着鲜花,桥身中央有一座八角水塔。这座水塔曾被用于军事瞭望或军事仓储,也曾作过行刑室和监狱。夕阳下,桥上的游人络绎不绝,似乎在领略这座城市中世纪的风情。
湖水粼粼,青山隐隐。优雅的天鹅在湖面上游弋,游人在远处荡舟。巨大的山体伸入湖中,形同半岛。绿树掩映之下,除了如茵的草地,还有古朴的城堡,精致的宅邸,神圣的教堂,异样的塔楼,奢华的酒店,它们倚山临水而建,其形状和色彩,或尖或平,或红或白,随高就低,鳞次栉比,在青山、碧水、绿树的衬托之下,好一幅美丽的画卷!近岸的湖边,则驻舶着大大小小的游船和划艇。船上配置的中文耳机介绍着湖畔的风光与建筑,这里不仅有比利时皇家的豪华别墅,也有名人的高级度假村。著名好莱坞影星奥黛丽·赫本就是在湖边的小教堂举办的婚礼。
游船向南驶去,船头正对着积雪的山峰,白云与雪峰并琼,湖水与蓝天竞碧。山岚若即若离、似有似无。山体是黛青色的,青绿的松杉覆盖着陡坡与沟壑。透过夕照的斜晖,白色的山顶,暗紫的巉岩,葱郁的林木,红白相间的房舍,透过清澈的、没有任何阻隔的大气层,在湖水中映出清晰的倒影,恰似海市蜃楼,更是山水画卷!
如同国内的山水名胜总会引来文人墨客一样,世外桃源般的琉森湖,自然也有许多名人频繁光顾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留下这样的诗句:“琉森幽雅、静谧,碧水轻轻地拍着河岸,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……”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大仲马则称琉森为“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”。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小说《卢塞恩》中写道,“湖上也好,山上也好,空中也好,没有一根完整的线条,没有一种单纯的色彩,没有一个停滞的瞬间,一切都在运动,哪里也没有平衡,一切都变幻莫测,到处是互相渗透、光怪陆离的线条和阴影,但周围却是一片宁静、柔合、统一和无与伦比的美。”此外、德国哲学家尼采、法国作家司汤达、美国作家马克·吐温等人也相继漫游琉森湖。
诗是无声的音乐,音乐是有声的诗。1801年,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了一首以升C小调为基调的“幻想般的奏鸣曲”,诗人雷尔斯塔布在乐评中写道,第一乐章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。”这曲目后来居然以《月光奏鸣曲》而闻名。德国作曲家瓦格纳,在失去路德维希二世的庇护之后,流亡瑞士,在琉森湖畔居住了6年。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,收藏了大量的藏品和乐器。这座建筑遂成为游船上目力所及的一处文化景观。
风光旖旎的琉森湖,毕竟不是“白沙堤下唐时草,鄂国坟边宋代云”的西湖。历史上的瑞士人曾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。琉森湖附近,有一座世界著名雕像——“垂死的狮子”。1821年,这座雕像由丹麦艺术家直接刻在天然岩石之上。这头倒在地上的雄狮,背上被插入半截长矛,伤口甚深,生命垂危,濒临死亡,表情异常痛苦。两只无力挣扎的前爪,依然按着盾牌和长矛,头顶前方是一面带有瑞士十字国徽的盾牌。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中,786名瑞士雇佣兵,为保卫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家族,全部战死在巴黎杜伊勒丽宫。这座雕像即为纪念这些士兵而设立。美国作家马克·吐温来到卢塞恩,也为这尊雕像而动容,他将“垂死的狮子”誉为“世界上最悲伤、最感人的石雕”。
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,已有两百年的历史。但瑞士人的英勇,并非仅仅体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,而是与其国家独立相始终。德国剧作家席勒生前最后一部作品《威廉·退尔》,记述了生活、战斗在琉森湖畔的瑞士民族英雄威廉·退尔的故事。十三世纪时,琉森湖一带被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人所统治。奥地利总督于城门竖一长竿,竿顶置帽一顶,勒令行人向帽鞠躬,以示对总督权威的臣服。一日,威廉·退尔因未鞠躬而被捕。由于众人求情,总督命人在退尔幼子的头顶上置一苹果,令退尔以箭射之,射中苹果退尔即可免罪。退尔射中苹果后,总督却食言无信。押解退尔的官船途经琉森湖面,突然风浪大作,退尔伺机一箭射杀总督并逃脱虎口。此后退尔受到民众拥戴,共同反抗奥地利统治,终于赢得自由。
行程结束后,乘车离开湖畔,向郊外驶去。红日西坠,大家依然陶醉在琉森湖的美景里。天色渐渐暗下来,天空落下纤纤雨丝。道路曲曲弯弯,大巴爬上一个陡坡,来到当晚停宿的酒店。当我进入房间,拉开阳台的窗帘向外一看,眼前的景色,大感意外。没想到,在这里再次邂逅琉森湖。居高临下,透过摇曳的棕榈和初绽的玉兰,从楼上的阳台望去,暮色苍茫之中,湛蓝的湖水,洁白的积雪,远方的皮拉图斯山,只剩下凹凸的轮廓,笼罩在山岚之中。脚下的教堂露出圆葱头般的屋顶,湖边建筑物的灯光星星点点,渐渐地,琉森湖融化在雨雾和夜色之中。
2016年9月5日《大公报》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