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琅琊山到底在哪里?

 

安立志

 

古有三家分晋,今有三地抢山。

《琅琊榜》热播,片中有台词曰:“琅琊山顶有一个琅琊阁,琅琊阁每年发布琅琊榜,蝉联琅琊榜首的是一个叫作梅长苏的麒麟才子,得之可得天下!”当然是好彩头,于是滁州、南京、山东纷纷争抢琅琊山,从而上演了一幕当今的三国演义。

 

琅琊山到底在哪里?

 

有道是沽名可以钓誉。有人看出了该剧热播的知名度,马上联想到旅游与GDP,马上联想到商机与政绩,而这些却比“琅琊榜”更有现实意义。南京反应最迅速,他们随即广而告之,剧中的“金陵”既是今日之南京,栖霞山当然就是琅琊山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。滁州似乎先得地利,当地有了琅琊山,自然少不了“琅琊阁”,“会峰阁”迅即改为“琅琊阁”,并且举行了悬匾仪式。滁州人自豪地宣称:“琅琊阁前话流年,打造旅游新纪元”。

 

如果说《琅琊榜》系架空历史,纯属虚构,琅琊山倒是确有其地,而且在中国还不止一处。

 

至于琅琊山的所在地,南京已是“六朝金粉”了,何必去争一丘一壑之得失。现存的两座琅琊山,一处在青岛胶南海边,一处在安徽滁州一隅。此番争抢,山东方面似乎并不主动,这与山东有关单位作为制片方似乎并无关联。

 

既然有两座琅琊山,就有必要说明两山之关系。考察古代地理,不能不提清代康熙年间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(中华书局,2005年)一书。该书以历史地理、军事地理著称,“集百代之成言,考诸家之绪论”,被誉为“古今之龟鉴,治平之药石”,而为历代兵家所重。

 

先说山东的琅琊山,“在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,其山三面皆浸于海,唯西南通陆。”(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三十,P1445)越王勾践灭吴之后,曾将国都迁到琅琊,并“立观台于山上,周七里,以望东海。”秦始皇一统六合,曾三次巡游此地,并在琅琊山上修筑琅琊台(《水经注》卷二十六:“秦始皇乐之,因留三月,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山下,……所作台基三层,层高三丈,……刊石立碑,纪秦功德”)。后来的帝王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曾四次登临琅琊台。其实,在古代,琅琊是一个远比琅琊山外延大的多的地理概念。琅琊(láng yá)古称琅邪(古音láng yé)、亦作琅玡,是山东东南沿海的古老地名,历史上曾有琅邪邑、琅琊国、琅琊郡、琅琊道等名称,均指此地,大体涵盖今临沂、青岛、诸城、日照一带。距今270022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,许多古籍都有记载,如《管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战国策》等。两汉时期,曾有琅琊国的建置,治所在今山东临沂。琅琊故地人杰地灵,比如晋代王羲之、三国诸葛亮、唐代颜真卿,均系琅琊人氏。琅琊还是东晋司马睿皇族龙兴之地。

 

再说滁州的琅琊山,其山在“州南十里”。其得名缘由如次:“晋伐吴,命琅琊王伷出涂中。时尝驻此,因名。”(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二十九,P1412)司马氏建国后,仍保留了汉代琅琊国的建制。西晋第一代琅琊王是司马懿第九子司马伦,司马伦徙赵王,其第五子司马伷(zhòu)继封琅琊王。司马伷是一个才华横溢、能征惯战的将军。公元279年(咸宁五年)11月,司马伷奉命伐吴,他率军数万兵出涂中(即今滁州地区)。翌年(太康元年)2月,吴帝孙皓即纳玺投降,东吴旋即灭亡,从而最终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。由此可见,山东、滁州两座琅琊山,其实有先后与源流关系。山东的琅琊山在先、是源,滁州的琅琊山在后、是流,其得名前后相差至少上千年,而且滁州的琅琊山,琅琊二字也来自山东。

 

GDP主义风行之际,反映在旅游文化上,曾经出现过争抢“故里”大战。从早期的争抢诸葛亮躬耕地,发展到后来,竟然出现了争抢神话人物(如孙悟空)、传说人物(如祝英台)、文学人物(如西门庆)乃至臭名昭著的反面形象的荒唐现象。荒唐年代,没有最荒唐,只有更荒唐。争故里的实质是争人物,但也不乏真正的争地名。古的有争抢“夜郎国”,洋的有争抢“哈利路亚山”。哈利路亚山是美国科幻大片《阿凡达》中潘多拉星球的一处景观。因其取景于我国张家界景区的“乾坤柱”(也称“南天一柱”),有关方面竟将“乾坤柱”更名为“哈利路亚山”。此事发生后,曾在文化界引发争议。

 

在这次抢山事件中,滁州市率先将琅琊山的“会峰阁”改名为电视剧中的“琅琊阁”,其性质就与“乾坤柱”的改名颇为近似。只不过后者带有崇洋媚外的嫌疑,前者带有复古返旧的痕迹。且不说“会峰阁”是否苏东坡所题,“会峰”毕竟是真迹,而这个“琅琊阁”只是电视剧的凭空创作。将真文物开发成假文物,其实是多年来不断上演的文化闹剧。

 

五年前,我去胶南为省卫生厅工会培训班讲课,专程参访了琅琊台。回来后填了一阕《念奴娇》以纪观感,题为《雨中登琅琊台》,其词云:

 

凭高眺望,看茫茫雾雨,片帆渺远。

御路接云竹树碧,翠顶天风吹遍。

望越楼存,观龙阁在,更有遗碑断。

波涛深处,巨鲸出没谁见?

 

越甲横卷吴钩,拓疆建都,初具托勾践。

傲岸秦王三驻跸,难觅东巡残篆。

蓬岛寻仙,徐福渡海,一去何曾返?

百朝成败,剩了千古嗟叹。

欢迎关注安立志微信:更多文化、历史、社会话题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安立志

安立志

377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安立志,杂文时评作家,偏爱文史。在境内外发表杂文作品上千篇,国内获奖数十次。本人作品曾被选入冀教版、北师大版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、并被广泛收入《中华杂文百年精华》、《百年百篇经典杂文》、《杂文三百篇》、《中国新文学大系》等近百种杂文集。曾为多家媒体专栏作家,出版《贞观政要与领导艺术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、《崎岖中国(上、下)》(中国言实出版社)、《薛蟠的文学观》(商务印书馆)、《中国杂文(百部)•安立志卷》多部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