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
按照金圣叹的观点,《水浒传》有一个著名的叙述基点,即“乱自上作”,这个基点不仅是大胆的,也是正确的。然而,作者在书中对包括杀人放火,打家劫舍在内的所有犯上作乱的“梁山好汉”无条件地予以赞赏,无疑是偏颇的。这往往给人一种印象,一切反对、破坏现有秩序、既定结构的社会行动或社会手段都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。这当然是统治阶级所忌惮、所恐惧、所厌恶、所不能接受的。正因如此,此书问世后,明清两代的统治者,都曾将其作为禁书,就不奇怪了。不幸的是,许多后人竟然跌进了施先生的窠臼,从全面肯定农民起义到全面肯定梁山“好汉”,从而陷进了“历史”真实与价值评判的误区。

 

在《水浒传》的文本中,黄文炳是作为反面人物描写的,这是由施耐庵的政治立场决定的。在“浔阳楼宋江吟反诗”一节,作者既然以“扬宋”为导向,必然以“抑黄”为结点,如同罗贯中作“三国”,欲“扬刘”必然“抑曹”一样,《水浒传》也给黄文炳加上了许多政治脸谱,加以妖魔化,如黄文炳如何“阿谀谄佞”、“嫉贤妒能”、“胜如己者害之,不如己者弄之”,这些都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,而且是人们深恶痛绝的官场恶德。作为读者,如果我们不是站在作者立场,而是抛开这些基于特定立场的道德评价,或者换个角度,即站在大宋朝廷的立场看问题,这个黄文炳,不仅不是一个反面角色,甚至可以说还是一个讲政治的优秀干部。

 

为方便叙述,应当对“讲政治”的概念作出界定。过去搞“三讲”,曾经有过一些说法,“讲政治”至少包括政治坚定性、政治敏锐性、政治鉴别力这样几个方面。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黄文炳的行为试作分析。

 

先说政治坚定性。书中的黄文炳任职无为军通判,宋时的通判一职,兼有行政与监察职能,类似于今天地市一级的副书记兼纪律书记,苏东坡就曾任过杭州通判。通判作为朝廷直接委派的官员,自然要为朝廷负责,要与朝廷保持一致,即使在今天,这也是政治坚定性的具体表现,这与现在地方官员的思维逻辑没有什么不同。江州知府蔡德章之父蔡京,是当时的中央领导人。作为邻近州郡的地方官员登门拜谒,即使有意对蔡九知府多所接触,也应视为主动接近权力中枢,这对于了解中央精神,掌握全局动态,维护中央权威,岂非也多了一扇方便之门?因此对黄文炳与蔡九知府的接触,无可厚非。黄文炳作为公职人员,对宋江题写反诗这类有可能危害社会、破坏和谐的“动乱因素”、“敌对势力”保持足够的警惕性,并在权限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政治行动,正是地方官员的职责与本分,如果对这样的犯罪案件处置不当、侦破不力,才是公职人员的最大失职。明人李贽论黄文炳曾指出,“若畏事不言第保全一身一家,朝廷安用此人?”清人王望如对黄文炳的评价是,“出首反诗,上闻恩相,看破假信,律斩强贼,具见以义报国”,而这显然是对黄文炳政治坚定性的充分肯定。

 

再说政治敏锐性。黄文炳作为大宋帝国的地方干部,偶然在浔阳楼看到宋江题写的《西江月》与四句诗,能从诗词中嗅出不同的政治味道,此乃愚者不能,智者不为的本事。黄文炳从“他年若得报冤仇,血染浔阳江口”,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”,发现了不同寻常的政治动向,这种既能且为的本领,体现了黄文炳的政治敏锐性,而这一素质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具备的。如果不是对于大宋王朝的绝对忠诚,如果不是出于朝廷官员的基本操守,如果不是对于地方事务的恪尽职责,而是像宋江一样为朝廷要犯通风报信,或者像某些官员一样,颐指气使,养尊处优,冠盖云集,公文旅行,对于这种危害国家安全,煽动民众造反的“反动作品”,很有可能熟视无睹、置若罔闻。黄文炳的政治敏锐性,还体现在他对社会舆情的准确把握上。当他从蔡九家书中得知东京流传的“耗国因家木,刀兵点水工。纵横三十六,播乱在山东”的“顺口溜”,迅速与在江州题写反诗的宋江联系起来。由于宋江题诗实行的是“实名制”,从而省去了“跨省追捕”、“清查政治谣言”的许多麻烦。

 

后说政治鉴别力。黄文炳在浔阳楼闲观题壁诗,从中发现了宋江的反诗,只是黄通判的小试牛刀。在另外两个事件上则充分展示了他在政治鉴别上的长才。如果说他识破了宋江伪装疯癫,胡言乱语,试图掩盖罪责的情节相对简单的话,那么,在识破蔡京书信造假问题上,充分证明了他所具有的高超的政治鉴别力。尽管圣手书生萧让模仿苏、黄、米、蔡几可乱真,尽管玉臂匠金大坚金石篆刻声驰艺苑,黄文炳从蔡京父子通信何以不应使用名讳印信,法帖文字使用图章何以不应出现“翰林蔡京”的伦理与官场逻辑,从假相中探出真相,从现象中看出本质,从而破获了宋江同党戴宗勾结梁山贼寇,“通同造意,叛逆为党”的重大案件。

 

黄文炳不仅政治嗅觉上高人一筹,远非作为公子哥、官二代的蔡九知府可比,就是在执行能力上也堪称翘楚。比如,他在浔阳楼发现反诗之后,他的调查研究极其深入,采集证据极其到位。他通过酒保切实搞清了诗词作者的长相与题写时间,一面把反诗抄将下来上报有司,一面吩咐酒保“休要刮去”以保全证据。对于这一重大案情和重要案犯,如何上报东京,如何就地处决,体现了他有条不紊,当机立断的政治才干。作为一个曾经寒窗苦读圣贤之书的官员,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有宋一代文官简拔制度的有效性。在大宋王朝的基层政权中,如果有大批像黄文炳这样善于“讲政治”的干部,对朝廷忠心耿耿,政治上成熟敏锐,能力上精明强干,怎么可能出现民变蜂起,梁山作乱这样的局面。可悲的是,由于大宋王朝对干部保护不力,以致黄文炳竟然被长途作案的梁山强人凌迟与灭门。笔者无意为一个虚构的文学人物翻案,换个角度作一论述,或者对激发人们的思考有益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安立志

安立志

377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安立志,杂文时评作家,偏爱文史。在境内外发表杂文作品上千篇,国内获奖数十次。本人作品曾被选入冀教版、北师大版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、并被广泛收入《中华杂文百年精华》、《百年百篇经典杂文》、《杂文三百篇》、《中国新文学大系》等近百种杂文集。曾为多家媒体专栏作家,出版《贞观政要与领导艺术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、《崎岖中国(上、下)》(中国言实出版社)、《薛蟠的文学观》(商务印书馆)、《中国杂文(百部)•安立志卷》多部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