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“民族性研究”综述

文 \ 安立志
清末民初以降,改造国民根性的话题经久不衰,“改革国民性”、“改造民族性”,“批判劣根性”,说法不同,本质一样。
有人发现,五四运动前后,称“国民性”者众,1930年代,称“民族性”者多。“国民性”和“民族性”均为英语“national character”或“national characteristics”的汉译,“national”兼有“民族的”、“国家的”和“国民的”三种含义。因此,“国民性”、“民族性”...
文 \ 安立志
清末民初以降,改造国民根性的话题经久不衰,“改革国民性”、“改造民族性”,“批判劣根性”,说法不同,本质一样。
有人发现,五四运动前后,称“国民性”者众,1930年代,称“民族性”者多。“国民性”和“民族性”均为英语“national character”或“national characteristics”的汉译,“national”兼有“民族的”、“国家的”和“国民的”三种含义。因此,“国民性”、“民族性”...
鲁迅与“德””赛”二先生
安立志
主将是谁?
五四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,虽然每人发挥的作用不同,但对他们梁山泊式的排座次也没必要。不过,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仍有某为“总司令”、某为“主将”的称谓,这些称谓显然体现了政治功利,倒不妨听听当事人的评价与介绍。
(陈独秀)
1940年3月蔡元培逝世后,困于贫病中的陈独秀仍然为之撰文——《蔡孑民先生逝世后的感言》,他在文中...
前不久,拙文《鲁迅的“目的手段论”与马基雅维利主义》发出后,得到不少朋友的赞赏与支持,当然也有异议与商榷。成文的商榷,目前只看到宋志坚先生的《鲁迅的“目的手段论”是如何成型的?》笔者从事写作以来,从不主动与人商榷,更不会主动参与论战。对于宋志坚先生的文章,我也只能做点辩护与解释。
宋志坚先生认为,“安立志先生是从几百万字的《鲁迅全集》中找出两小段话,来论证鲁迅的‘目的手段论’的。”...
鲁迅的“目的手段论”与
马基雅维利主义
安立志
经历过全民学哲学的年代,对“三规律、四范畴”印象较深。目的与手段大概也属哲学范畴。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,中外思想家有过许多论述,最典型的就是对于“目的证明手段正确”的主张或否定。鲁迅是这一观点的主张者。
“目的证明手段正确”是否正确,作为一个哲学命题,笔者无力阐述,只是在本人的阅读范围内,列举相关思想家的一些论断进行对比分析。曾...
皇帝一定更爱国吗?
文 \ 安立志
此文下笔前,想到前些年关于宋高宗(赵构)和岳飞谁更爱国的讨论。当时的说法是,在“家天下”体制下,家即是国,国即是家,赵构不会不爱国,岳飞也没有比赵构更爱国的理由。
这样的逻辑中外通用。据说“朕即国家”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名言,不过史学家的论述很严谨,“他并没有说过‘朕即国家’,但他完全相信这一点。”(世界文明史卷八《路易十四》,[美] 杜兰特著,...
“宁赠友邦,不予家奴”之由来
安立志
在中国近代史上,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,众所周知。晚清70年,割地赔款,丧权辱国,反复上演,前者是行为,后者是结果,“宁赠友邦,不予家奴(通常指本国百姓)”,大概算指导方针吧。
(梁启超)
不太熟悉近代史的人们通常认为,“宁赠友邦,不予家奴”是慈禧太后的最高指示,其实不然。笔者俭学,这“八字方针”不载于史籍,近似的说法见于梁启超的《戊戌政变...
慈禧太后杀的那些人
安立志
庚子年流年不利,近代以来几个庚子年都是如此。庚子年后是辛丑年,庚子年大凶,不等于辛丑年大吉; 告别庚子年的“山重水复”,也不意味着辛丑年的“柳暗花明”。庚子年,帝国首都惨遭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蹂躏,辛丑年更惨,《辛丑条约》几乎把大清国拖进殖民地。决策者一步臭棋,致使国权尽失,全民遭殃。
不过,这怪不得别人,慈禧太后本人就是决策者,因果报应而已。镇压了戊戌...
传统复兴的逆操作
安立志
从微信圈看到一幅图片,上有文字称,要在五年内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云云。没有看到这则信息的全文,只就图片上的文字作点解析。
且不管“全面复兴”(是否“全盘西化”的异曲同工)的不留余地,即使“传统文化”这个范畴也是全称概念,由于其中的良莠不齐、鱼龙混杂,其荒谬是显而易见的。或许有人辩称,我们要复兴的是“优秀的传统文化”,不是全称判断,而是特称判断,并不包括辜鸿...
焚书坑儒与统一思想
——鲁迅为秦始皇焚书一辩
安立志
焚书坑儒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历史事件。至于秦始皇当初焚了哪些书(哪些书得以幸存)、坑了哪些人(是儒生还是术士),由于年代久远,人们看法不一。后有大人物为之翻案,以致拍马文章多有留存。
翻案归翻案,却没人否定这一事件的真实性。研究这一事件,应当抛开立场与利益的纠葛,从更早的史料来着手。
汉政权是秦朝的终结者,虽有...
鲁迅的“文化偏至”如何偏离民主?
安立志
众所周知,鲁迅的笔很犀利,如匕首,似投枪。但有朋友说,鲁迅作品中至少存在两个“从来没有”,一是他“从来没有”批评过蒋介石,二是他“从来没有”提到过民主。作为鲁迅“资深粉丝”,在我印象里,第一个“从来没有”,我无法反驳,的确没有见过相反的证据。第二个“从来没有”显然不属实。鲁迅是五四时期崛起于文坛的,那是“德先生”刚在中国露脸的时代,他怎...
前不久,写了一篇《胡适力倡容忍 鲁迅坚拒宽恕》,文章贴出后,一位网友立即指摘,“为什么不引证胡适本人所说的那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呢?”这位网友显然认为胡适这句话很关键,只要列出这句话,上文的证据与逻辑自然不攻自破,鲁迅对胡适的讽刺与攻击也就理所当然了。
胡适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呢?老先生(这是我估计的)不惮其烦,竟然在微信群里一字一字抠出来全文列出,“最近(今年二月二十一日)《字林西报》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