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自由的威胁?

什么是自由的威胁?
安立志
一
英国人密尔的《论自由》,最早由严复译介进入中国,初名《群己权界论》,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(公元1903年)。那是文言文的时代,严复笔下的“自由”,均以“自繇”出之。他在“译凡例”中指出:“中文自繇,常含放诞、恣睢、无忌惮诸劣义。然此自是后起附属之诂,与初义无涉。初义但云不为外物拘牵而已,无胜义亦无劣义也。”(商务印书馆,1931年版,页7)...
自由作为价值观,在我国,可谓命运多舛。自由被歪曲为“无组织无纪律”、生活上不拘小节,从而成为猥琐的自由主义;更多情况下,自由如同人权一样,被视同“西方敌对势力”的专用语。但在汉语里,“自由”毕竟是常用词,有时避无可避,只得采用皇权时代的“避讳”方式,将“自由”二字掐头去尾,在行文中写成“目田”,从而成为一枚青涩的梅子。
其实,自由作为人类追求的一种高尚美好的人生价值和生存境况,也是早...
(马克思故居院内的马克思塑像)
我曾写过一篇《马克思的国籍问题》(载2016年《同舟共进》第12期),卡尔·马克思1818年5月出生于普鲁士的特利尔城。1843年10月,马克思去国离乡,两年之后,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。从此以后,马克思如同漂荡在欧洲大陆上的幽灵,屡遭驱逐,无国可投,颠沛流离,最终魂断英伦,至死也未能叶落归根。不过,就其出生地来说,马克思的故乡的确在现在德国的特利尔市。
(马克思...